企業文化
近期,大佛寺礦深入組織學習公司“禮贊勞動美 決戰‘十四五’”勞模工匠先進事跡,其中,白玉龍的事跡《礦燈下的薪火相傳》,字里行間涌動的赤誠與擔當深深觸動著我。從懵懂學徒到技術尖兵,從孤身探索到團隊領航,他用“技術要傳承,管理更要用心”的箴言,如礦燈穿透巷道迷霧般,為我履行好女職工委員會主任職責指明了方向。尤其那句“傳、幫、帶”的傳承之道,更讓我堅信:礦山深處的薪火,不僅要在掌心傳遞,更要在巾幗肩頭燃燒,讓“她力量”在百里礦區共同閃耀。
“傳”以匠心,筑牢巾幗成長之基
白玉龍總念起那位“三分火氣”的王師傅——看似嚴苛的“刁難”,實則是將“精益求精”刻進骨血的執著。這份對卓越的較真,恰是我做好女工工作的范本。
思想上要“鉆”,引領女職工把理想信念熔鑄進礦山事業,在“艱苦奮斗、愛崗敬業”的精神譜系中錨定坐標,讓奮斗的決心如煤層般堅韌;能力上要“磨”,推動技能培訓常態化,從設備操作到智能礦山新技術,讓每一次學習都成為突破瓶頸的階梯;服務上要“細”,把溝通做到心坎里、把工作落在實效上,讓專業素養與熱忱態度成為女職工的“雙重鎧甲”。正如白玉龍在井下摸索出的經驗:“手藝是練出來的,心勁是磨出來的”,唯有將“傳”的匠心融入日常,才能為巾幗成長厚植沃土。
“幫”以深情,撐起權益關愛之傘
從對徒弟海龍“掀被子”的嚴厲督促,到“贈手記”的鄭重托付,白玉龍用行動詮釋了“幫扶”二字的真諦:既有直面問題的鋒芒,更有托舉成長的溫度。這恰與我們女工委“維護權益、關愛服務”的職責內核同頻共振。
我們建立“心靈驛站”,為女工提供傾訴與減壓的空間;開設健康課堂,為女工身心健康護航。但真正的精準幫扶,更要像白玉龍那樣“把心貼近徒弟”,積極通過走訪調研、座談交流、意見征集等多種渠道,用心傾聽并積極回應女職工的“急難愁盼”問題,既要在權益受損時敢于“亮劍”,更要在迷茫困惑時遞上“成長手記”,讓幫扶不僅解當下之憂,更賦前行之力。
“帶”以機制,激活協同奮進之力
白玉龍最令人欽佩之處,在于他將“個人光芒”轉化為“團隊力量”:從“周三小課堂”到“區隊技術交流會”,再到“勞模創新工作室”,他把個人光芒化作照亮群體的星河,通過“帶”,讓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。
目睹女職工們講述“夫妻共擔育兒責”的從容,深夜伏案核對數據、撰寫材料的專注身影,以及女職工代表在職代會上勇敢發聲……這些瞬間讓我明白,“帶”不是單向引領,而是搭建讓每個人發光的舞臺。因此,我們要積極推動“師帶徒”“結對幫扶”等機制落地,讓經驗在切磋中流轉,讓智慧在協作中迸發。正如白玉龍所說:“煤礦工人不光要賣力氣,更要會用腦”,我們要帶起的,正是這種從“被照亮”到“主動發光”的覺醒,讓每個女職工都成為礦山發展的“發光體”。
礦燈的光,是白玉龍對技藝的堅守;巾幗的光,是礦山女工對事業的赤誠。作為大佛寺礦女職工委員會主任,我愿做這束光的傳遞者:以“傳”的執著筑牢根基,以“幫”的深情溫暖人心,以“帶”的智慧凝聚力量,讓礦燈下的薪火,在巾幗手中代代相傳,照亮礦山的每一個角落,也照亮新時代女性“各美其美、美美與共”的璀璨征程!(大佛寺礦 杜媛)
編輯:達文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