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文化
“快點干,早點完事兒!”這句話曾是皮帶隊檢修班長賈華峰最常掛在嘴邊的“口頭禪”。干活講效率沒錯,但在原煤運輸系統這條礦井“主動脈”上,快與穩之間的分寸感,一度讓整個隊吃了不小的苦頭。
那是去年冬天的一次夜班,井下401一米皮帶機頭突發跳停,班中調度電話急促響起,賈華峰一邊應答一邊吆喝人:“快點走!帶好工具,十分鐘搞定!”到現場一看,原來是機頭電機過載跳閘。賈華峰檢查發現皮帶卷帶卡死,立刻組織拉帶檢修。他邊指揮邊拿著扳手親自上陣,嘴里還念叨:“磨磨嘰嘰干嘛,抓緊點!”
可就在大家忙著拆換的時候,一個工友突然喊道:“峰哥!減速機下面滴油了!”賈華峰一愣,心里咯噔一下,“是不是剛才起吊時碰到了?”他蹲下檢查了一下,發現滴油并不嚴重,“先不管它,咱把皮帶拉出來再說!”說完就繼續操作。
設備順利恢復,皮帶重新運轉,大家松了口氣。然而,第二天下午,剛換完夜班的賈華峰被調度室叫去,臉色比夜班還難看。原來那臺減速機在運行不到4小時后突然卡死,連帶整個工作面皮帶系統停運了大半天。更要命的是,緊急停帶時,煤流未及時攔截,導致轉載點積煤嚴重。
事故通報會上,安全部的張工一句話讓賈華峰低下了頭:“你們速度是快了,可穩在哪兒?”
從那之后,賈華峰好幾天睡不踏實,回頭想想自己那晚的判斷,心里越發不是滋味。他一直以為檢修就是要快,礦上的節奏就是爭分奪秒。可他忽略了一個事實:快不能建立在風險沒排除、隱患沒消除的基礎上。
痛定思痛,賈華峰主動向隊長請纓,要帶頭整改。他第一個把自己的檢修工具箱重新整理歸類,貼上標簽。隊里誰要是沒穿戴齊全、沒驗電就操作,他一律攔下,“寧可慢三分,不出一分險”。他還專門組建了一個隱患排查小組,定期對各皮帶機頭、尾輪、緩沖床、清掃器進行隱患拉網式排查。
今年“五一”節前夕的一次大檢查中,小組在403二部皮帶發現張緊裝置滑槽銹蝕嚴重,賈華峰立即組織更換處理。檢修中他三番五次提醒操作人員:“拉緊前要復測角度,確認后再鎖定。”有人說:“峰哥,這都檢查三遍了。”他笑著說:“三遍不過關,就四遍五遍。設備出事,可不講‘差不多’。”
隊里小王是個新來的徒弟,干活利索,常被夸“動作快”,可賈華峰卻總是叮囑他:“技術不怕慢,就怕你心急不沉穩。皮帶看著只是輸送拉煤,其實是牽一發而動全身。你一個小失誤,煤流就可能失控,人員就可能出危險。”
有一次,小王在檢查皮帶糾偏裝置時,發現跑偏傳感器接觸不良,他以為重接一下就行,沒留記錄也沒通知監控室。賈華峰得知后沒有訓斥,只帶他站在皮帶前靜靜地看煤流運行,問他:“要是這次跑偏信號失靈,皮帶扯帶了怎么辦?”小王低著頭,臉通紅。從那以后,他再也沒敢省略任何一道工序。
如今的賈華峰,不再只追求速度,而是帶領全隊把“穩”放在第一位。他設計了一套“檢修前提醒卡”,每次作業前按卡片檢查項目進行逐項確認,從“工具清點”到“操作標識”,樣樣落實。他還在班前會上提出“一個動作做標準、一項作業講規范”的口號,全隊慢慢形成了“穩扎穩打”的工作習慣。
每次看到皮帶平穩運轉、煤流如龍,賈華峰的內心就像那輸送帶一樣——平穩、有力。他常說的一句話也變了:“安全不是快干的結果,而是穩干的積累。”
正是這份從“快一點”轉向“穩一點”的改變,讓皮帶隊一次次化險為夷。安全,不是一時一刻的狀態,而是每一次“多想一層”的堅持、每一步“多查一遍”的負責。(孟村礦 程孟)
編輯:達文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