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力資源
如何讓技能人才育得出、留得住、用得好?今年以來,胡家河礦采取提薪酬、搭平臺、強培訓等多種舉措,深耕技能人才培育沃土,依托“多元激勵賦能、日常培訓夯基、傳幫帶促成長”全鏈條培育體系,讓技能人才發展有空間、成長有路徑、干事有勁頭。
多維激勵 讓技能人才“名利雙收”
“在國家級、省市級技能競賽上獲得名次就給予重獎,還會根據獲獎級別分配套間、單間,劃分專屬停車區域,這待遇真是沒話說……”談起在7月6日技能人才座談會上敲定下的激勵政策,曾獲“陜煤杯”安全儀器監測工三等獎的蘇永偉難掩喜悅。
激勵有為者,不僅僅是一句口號,更是一種導向和行動。為鼓勵職工提升技能水平,該礦構建起“經濟獎勵+人文關懷”雙輪驅動激勵機制,讓技能人才獲得榮譽的同時,更能嘗到物質上的“甜頭”,做到既有面子、又有里子。一方面,設立“技能人才專項津貼”,對外出參加競賽人員按照國家級、省級、市級給予參賽津貼。對在內部技能競賽、創新攻關、技術評比等比賽中獲獎的個人或團隊,實行“賽事獎勵同等配套”政策,即賽事主辦方獎多少,礦井則追加同等額度的激勵。另一方面,為技能人才提供單間宿舍、劃定專屬停車區域,在給予技能人才物質實惠的同時,讓大家得到“比金錢更暖心”的尊重和關懷,進一步激發全員鉆研技術、比拼技能、提升業務的工作熱情。
靶向培訓 著力培育綜合型人才
坐在教室聽理論or井下現場練實操?該礦打破傳統培訓模式,推行“靶向式”培育機制,一方面將教學課堂搬進采掘工作面,一方面借助AI大數據云課堂,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,讓職工既有理論層面的提升,又有實操技術的增強。
教技能,還有“紅包”拿。該礦綜掘一隊建立技術能手激勵機制,推行“點餐式”精準教學,采取“PPT演示+現場提問”互動教學模式,對表現優異的授課人員每次給予200元獎勵。同時,實施“考核+督導”雙重保障機制,安排技術骨干為技術薄弱人員提供“一對一”輔導,定期跟蹤學習進度并組織技能評測,確保培訓效果層層壓實,形成“教學-反饋-提升”的閉環管理。
除技術方面外,該礦同樣重視職工在安全意識、行為規范、應急能力等方面的提升。截至目前,組織自救互救、法律法規、AI辦公、職業素質、消防急救等培訓20余場,累計培訓1000余人次。此外,建成VR實操模擬、設備拆裝實訓等技能實訓基地,讓職工在仿真環境中錘煉技藝。
傳幫帶練 讓“獨門絕技”成“共享財富”
一花獨放不是春,百花齊放春滿園。在保障技能人才福利的同時,如何發揮他們的技術優勢,培養更多、更優秀、更專業的技術型人才,是礦井當務之急。
6月初,在“傳承匠心,筑夢胡礦”拜師大會上,該礦董事長、總經理宋紅立提出“五個一”師徒工作法,即一同深入井下現場、一同參加座談調研、一月一次深入交流、一月一篇學習總結、一月一本書開拓思維,從制度層面為技能傳承立下“硬規矩”,對培育技術型人才提出了更高、更嚴的要求,6名礦領導同部門、區隊技術員簽訂師徒協議,結成“技術傳承共同體”。隨后,各區隊迅速響應,紛紛舉行特色拜師會,組建“技術幫扶先鋒隊”,通過“一對一結對,多對一攻堅”模式,把技術骨干的“獨門絕技”轉化為全員可共享的“財富”。
此外,為推動技術交流、崗位練兵常態化,該礦要求各區隊定期舉辦機電、采掘、一通三防等專業技術比武活動,讓更多優秀技能人才走上賽場,在實踐中獲得成長、提升水平。后期,該礦還將通過組建宣講團、搭建工作室等途徑,鼓勵、吸引更多職工參與到技能提升工作中來,力爭為礦井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動能。(潘森)
編輯:達文娟